四把椅子劇團

四把椅子劇團,以「集體編創」為創作宗旨、「原創文本」為美學主軸,實驗「在地轉譯」的改寫詮釋,在發展及深化戲劇文本時、於集體共創的製作過程中,聚焦當地(Here)、連結當時(Now),映照人們所身處的當前生活、當代社會與當下生命經驗。自2007年成立至今,作品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,並受邀於國家兩廳院、臺中國家歌劇院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場館製作演出,亦獲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遴選為「TAIWAN TOP 演藝團隊」,已成為臺灣劇場中兼具穩定的製作水準、美學風格、票房基礎與觀眾口碑的重要團隊。

「四把椅子」源自四位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創始成員,延伸指稱團員之間、合作藝術家們彼此平等開放的創作關係。創團初期,劇團即以「集體編創」為目標,並在美學風格與執行層面進行各種磨合與嘗試。參與第二屆臺北藝穗節之作品《等待窩窩頭之團團圓圓越獄風雲》(2009) 戲謔拼貼流行文化、影視符號與情感關係,奪得該屆大獎與熱烈迴響;亦獲國家兩廳院邀請,於「新點子劇展」發表《0920002012》(2011),藉科技歷程編織當代生活的末日寓言。

2015年,四把椅子劇團與劇作家簡莉穎開啟「重寫經典計畫」,以「劇作家改寫劇作家」為轉譯策略,對臺灣當前社會背景和文化脈絡「對症下藥」,跨越時代背景的隔閡與翻譯語言的距離,藉此回應當下、對話歷史。首部作品《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(和她們的Brother)》(2015), 重寫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百年前經典之作《三姐妹》;第二部《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》(2017) 則改寫自挪威劇作家、寫實主義之父易卜生的《群鬼》。

2017年,四把椅子劇團受邀於「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」製作演出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簡莉穎之劇本創作《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》,由藝術總監許哲彬執導,首演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。該作聚焦「後雞尾酒療法時代」下,臺灣同志社群及愛滋病史的群像與事件,藉由如紀錄片般的書寫歷程,一幕幕重現過往與當前的不同生命樣態。劇團與劇作家長期的合作默契、嚴謹精緻的製作水準、細膩洗鍊的創作風格,累積廣大觀眾的信賴與口碑,啟售旋即完售,成為劇場圈熱烈話題。國家兩廳院亦於2019年再度邀請四把椅子劇團參與藝術節,在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上,重新製作《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》。

四把椅子劇團致力於呈現臺灣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脈絡連結,聚焦以文本為核心的「新寫實」美學路線——近年,劇團持續與劇作家簡莉穎合作,重新製作其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的經典劇本《春眠》(2022),也邀請客座導演陳煜典與劇作家陳有銳共創《炎性事例》(2019),展現不同以往創作風格的實驗企圖;與劇團長期合作的演員王安琪,自編自導自演之獨角戲《愛在年老色衰前》(2021、2022),由大慕可可出品、四把椅子劇團製作,為突破傳統思維的合作嘗試。劇團也持續拓展美學路線與製作模式,推出當代英國劇作家鄧肯.麥克米蘭的劇本《好事清單》(2021),作為發展「在地轉譯」的製作文本,並將此獨角戲以竺定誼、林家麒雙卡司詮釋,呈現完全不同的清單內容及故事細節,創造更直接回應劇場本質的經驗連結。

四把椅子劇團以成熟的創作美學與紮實的製作水準,建立劇場創作與當代觀眾的連結關係,無論是原創文本或重寫轉譯,皆力求反應我們身處的社會狀態、政經現實、生命議題,更著重於當前生活環境如何影響個人內心的歷程軌跡,藉由作品反映當時與當地、共鳴於大眾及評論。2019年起,劇團開啟「椅起計畫」,以工作坊為媒介,與年輕創作者、戲劇愛好者、劇場工作者建立互動關係,分享工作模式與訓練方法,將劇團的「集體性」宗旨,擴展至更為開放的對話,回應劇場形式與內容之本質合一。